古代一些帝王與火鍋有一定情結,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吃火鍋,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而他饑腸轆轆,定要吃羊肉,聰明的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并加調料、蔥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贊不絕口。后來,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賜名為“涮羊肉”。相傳,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其父楊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園設的酒宴。今天就和重慶火鍋底料批發小編一起來看看關于重慶火鍋的文化情結。
正因為由不同的文化構成,所以重慶火鍋時時刻刻顯示著多種文化情結。所謂情結,指的是一種感情的向往和寄托,即在無意識中總是不自覺地表現或展示著某種傾向和集體人格。下面將與重慶火鍋密切相關的巴渝文化、三峽文化、山水文移民文化、抗戰文化、碼頭文化、江湖文化及都市文化這八大文化的情結分別簡述之。
一、巴渝文化
1.何謂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即誕生于巴渝地區,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演變而來的傳統文化,它遠至史前文明,延續迄今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南宋設“重慶府”開始,距今也近一千年。
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悠久的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更多的時候是被用來總覽所有的重慶文化。在這里,只是用它來代表重慶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有人說重慶歷史文化用“巴文化”指代即可,的確如此。
但“渝文化”也是古來有之,從戰國的“渝之舞”“渝水”到宋代的“渝州”即可說明,且民國時期已開始有以“巴渝文化”來指代重慶歷史文化的說法。因此,用“巴渝文化”來指代重慶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也基本合適。
2.巴渝文化的特征
巴渝文化具有質樸、大氣、豪爽、粗獷、剛毅、勇猛的特征,但缺少文化積淀,這些特點在許多史籍中有記載?!度A陽國志·巴志》說巴地“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又說其“風淳俗厚”“天性勁勇,銳氣喜舞”“人多勁勇,少文學,有將帥才”以及“人多戇勇……少文學”等,不僅如此,還“其失在于重遲魯鈍,俗素樸,無造次辮麗之氣”。
以上均說明,巴人歷來憨厚而剛直,民風淳樸,但多少缺乏對文化的一種講究?!稌x志》記載巴人“人性淳樸,俗恥華靡”,即巴人淳樸,以奢華為恥。左思在《蜀都賦》中提及巴人“剛悍生其方,風謠尚其武”,就是指巴人生性剛強、勇武好斗,在民歌民謠中都表現出其崇尚武功的稟賦。
隋唐時期,對巴人的評價也是“質樸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肉”。直到清代,經過“湖廣填四川”的大規模移民,在重慶雖然形成了五方雜處的聚居格局,但巴人“質樸無文”“性嗜口腹”“食必兼肉”的特點如故,可見地域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包容性及同化功能。
3.巴渝文化與重慶火鍋
這種質樸、勇武的傳統文化體現在重慶飲食文化特別是重慶火鍋文化中,同樣表露得淋漓盡致。一直以來,重慶火鍋不拘泥于陳規陋習和世俗之見,只鐘情于美味,形成“一鍋一格,百鍋百味”的特點。喜歡各種肉類,所烹制的菜肴粗獷、大氣,筵席上、火鍋桌上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氣燙涮,豐富的菜式和粗獷的燙食方式都頗具張揚的個性。
不同的廚師和火鍋調味師,根據對菜肴和火鍋風味的不同理解,在大的原則不變的情況下,以“自我”為中心,結合自己的感覺烹制相同的菜肴和風味相同的鍋底,也同樣形成了“一菜百樣”“一鍋百味”的細微差別。孟子云:“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雖然人們都喜歡美味,也有相對一致的評價標準,但由于個體的差異,從而形成了對味道細微的認知差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或者說“眾口難調”,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口味。正是廚師、火鍋調味師的這些細微的差別,滿足了不同食客不同的口味需求,形成了不同的認知群體,或曰“擁躉”“粉絲”,或曰“消費群體”。
你在街上問一百個不同的對象喜歡哪家中餐館火鍋店時,會有一百個不同的答案。不同的店,總有不同的回頭客即可以說明之。也正因為這樣,才形成了火鍋行業百花齊放的熱鬧景觀和波瀾壯闊的競爭場面。
曾幾何時,重慶火鍋由于只專注于對滋味的追求,而忽略了它的形式,如造型是否精致、裝盤是否美觀、經驗是否有總結、文字是否有記錄、品牌是否有推廣等,所以只是給人一種“巴人善烹”,但缺少形式美和文化美的印象。
現在雖有改變,但還需大步提升,迎頭趕上。拿巴渝文化相對照,可知這種風格與“質樸無文”“土風敦厚”“風淳俗厚”及“少文學”“俗恥華靡”“性嗜口腹”的傳統是一致的。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其對飲食文化特別是重慶火鍋文化的影響之深遠。
市場監管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