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的祖先學會了制陶, 便有了在火上架盛器煮食的習慣。不論那盛器, 叫鬲也好、叫鼎也好,都是借火力將生食在盛器中煮為熟食。而這種在“ 鍋”中煮食, 進而以之下肚的方式, 都可以將之取名為“ 吃火鍋”或“ 燙火鍋”。重慶火鍋源自船工, 這幾乎是眾所周知的。它起源干長江、嘉陵江邊, 是船工纖夫的餐飲方式。他們以木船為家, 一口鐵鍋、幾副碗筷就是全部炊具, 烹煮食物流行“連鍋鬧” , 即把各種吃的一鍋煮, 然后圍而食之。重慶自古是水碼頭, 來往船只甚眾, 在供應城市的貨物中, 自然不乏林林總總的菜品及調料。船工們或在船尾、或在河灘, 將運剩的墊艙菜、買來的菜和著蔥、姜、辣椒、花椒一鍋煮, 再撒上咸鹽。這至少可以是味道不錯的一餐, 如果再“奢侈”一點, 弄點骨頭熬湯、買些動物“下水”等一鍋煮食, 則稱得上是一頓美味佳肴。就泛義的重慶火鍋而言, 人們實難認定它的產生年代。但有一點可以確定, 它的流行與清末川江航運的發展、重慶碼頭的繁榮相關。但作為重慶火鍋代表的“毛肚火鍋”,其興盛起來的大致年代, 還有蛛絲馬跡可尋。今天重慶火鍋底料批發小編又來為你揭秘重慶火鍋的歷程進程之器具文化表現。
重慶火鍋歷史進程-器具文化表現
“火鍋火鍋,有火有鍋?!被疱伷骶叩牟粩喟l展是重慶火鍋登堂入室和登上大雅之堂的推手。正如前面的章節所述,重慶火鍋器具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特別是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從最初的簡陋發展到今天的豐富。
重慶火鍋器具的雛形是船上的一鍋一灶,即船工生火做飯的灶具。隨后,由岸上的小販發現商機,做成了可以挑在肩上游街串巷的擔子,并將一鍋一灶的形式移至擔上,成為當時的街景—熱擔子。這之后,又有重慶第一批火鍋店將一鍋一灶的形式“從擔頭移到桌上”。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不同的時期里,爐子多半是泥爐,只是大小的區別,但鍋有所不同。
船上時期,有大鐵鍋、有砂缽(俗稱吊子);挑擔子擺攤子時期,也多是鐵鍋;進入店堂后,有用鐵鍋的,也有用陶鍋的,還有用銅鍋的。除船上外,其余時期,一般會在鍋內放置有分格的格子,格子分別為兩格、四格、八格及九格,材質多為木質,也有用洋鐵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重慶火鍋的器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新材料的運用,如石材、不銹鋼、鋁材、鋁合金制品,豐富了重慶火鍋器具的品種,其功能不斷強大,使用更加安全,并且越來越環保?;疱伻剂弦矎漠敵醯哪咎?、杠炭、塊煤、煤球、嵐炭發展到酒精、煤油、煤氣、液化氣、天然氣及電能。
桌椅板凳也從極其簡陋到各具特色,科技化、人性化的特點尤為突出。當年的“水八塊”擔子為木結構,做成長條矩形。由于靠四根立柱落地支撐,所以在重慶也被稱為“四腳落地”。隨后有了沙壩及街上的攤攤火鍋,就是一兩口砂爐子,再放上鐵鍋、砂鍋或陶缽,邊上擺上幾張矮凳子,有木制的,有竹制的。
條件好的還在爐子210周圍搭上幾塊木板,一張簡易的木桌就成型了,還配有竹靠椅,一個簡單的火鍋攤子就形成了。再后來,進入店堂,依舊是木桌椅,幾乎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20世紀70年代后,開始在桌面開洞,爐子也放在了桌面下,也開始有了磚砌臺腳、混凝土澆筑臺面、表面貼瓷磚的臺桌出現,后期漸漸變為如今的火鍋專用桌子。
如今,火鍋店幾乎為特制的木桌椅,形態各具。臺面有人工石材、玻璃鋼、不銹鋼、銅質、木質的,也有天然石材臺面外再包木材的,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現在,火鍋爐灶、桌椅等制造加工業已經成為火鍋產業的配套產業,相輔相成,同成長壯大,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創造著巨大的社會財富。
市場監管 a>